高景太陽能生産基地(資料圖)。 本報記者 張洲 攝
冠宇電池新青南擴項目(資料圖)。 本報記者 梁冠賢 攝
一個産業的破題起勢,既要看謀篇布局的精妙,又要看乘風而上的勁頭。
5月16日,珠海又一産業立柱項目——埃克森新能源(珠海)儲能電池項目正式落地。該項目規劃用地500畝,計劃總投入約100億元,将主要生産18GWh儲能電池,達産後年工業總産值約144億元,對打造我市儲能電池産業生态、做大做強新能源産業具有重要意義。
在高質量發展的戰鼓春雷中,倘若我們把觀察的視線拉得更長一些——
4月13日,投資近60億元的珠海鴻鈞異質結新型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在鬥門富山工業城奠基,為珠海加快打造千億級新能源産業集群再添生力軍;
3月31日,華發集團與國内領先的儲能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北京海博思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作為首批戰略合作項目,雙方将加快推動年産30GWh的儲能系統智能生産基地,以及海外營銷總部落戶珠海;
3月16日,珠海首個新型儲能産業聯盟在珠海高新區正式揭牌成立,立足為全市儲能企業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助力帶動新型儲能産業鍊上下遊企業向珠海聚集……
龍頭企業增資擴産,創新項目紛至沓來,優勢平台載體有力支撐,新興産業版圖徐徐鋪開……今年以來,錨定新能源産業,特别是新型儲能等重點領域發展,珠海落子如飛,加速競逐“千億級”“萬億級”産業新賽道。
本報記者 鐘夏 張帆
支撐珠海工業“半壁江山”
力争3年内打造5000億元規模新能源産業集群
智能車間裡,機械臂揮舞;項目工地上,焊花飛濺;5.0産業新空間中,新入駐的企業拔節生長……與不斷升溫的天氣一樣,珠海處處升騰着“産業第一,制造業當家”的暖流。
拼出經濟“開門紅”!在今年這個被譽為“史上最拼”的第一季度,全市“4+3”産業“長勢”喜人,實現增加值282.61億元,增長10.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7.3%。其中,新能源産業增加值達到38.3%,成為最令人矚目的亮點之一,也更加印證了新能源産業的韌勁與活力。
就在今年4月初,廣東高景太陽能50GW大尺寸單晶矽片項目(三期)點火儀式在金灣區舉行,較原計劃又提前了兩個月,延續了整個項目高速度成長的發展趨勢,項目滿産後可增加年産值140億-150億元。
作為珠海重點推進的新能源産業項目,高景太陽能項目自2021年落地以來就不斷刷新行業内開工、建設、發展速度的紀錄:項目簽約後第39天一期工程開工奠基,第140天生産出第一張大尺寸矽片,第540天達成二期30GW滿産,比原計劃提前半年,第600天産值突破百億元。
瞄準光伏新能源賽道,愛旭太陽能在珠海鬥門布局的高效太陽能電池二期項目也按下了“快進鍵”,力争今年第四季度實現投産。“當前高效太陽能電池的産業化應用,是搶占全球行業領先地位的關鍵。早一天投産,意味着早一天占據主動權。”珠海愛旭太陽能項目負責人表示。
産業熱潮浪奔浪湧,更是一種态度、一種決心、一種承諾——有好項目,歡迎來珠海落地,一定能夠做大做強!
近年來,珠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新能源産業發展,将新能源産業納入“4+3”産業體系重點打造。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明确提出,要加快搭建“4+3”産業體系的“四梁八柱”,其中就包括在新能源、新型儲能等重點領域,加快引進具有龍頭企業影響力的重大項目,加快構建珠海萬億級現代産業體系的戰略支點。
與此同時,珠海還提出要搶抓産業風口機遇,抓緊推進锂電池材料、光伏電池、光伏組件等龍頭項目,迅速形成新能源産業集聚發展生态圈,力争3年内打造5000億元規模的新能源産業集群,支撐珠海工業“半壁江山”。
為此,珠海高規格成立新型儲能産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統籌推動全市新型儲能産業發展,并制定了《珠海市推動新型儲能産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方案》《關于引進新型儲能重大項目的工作指引(征求意見稿)》等政策文件,加大對新型儲能産業的支持力度,促進項目快速落地投産。
據珠海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珠海正在全面構建從正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電池組裝、裝備制造到集成應用的完整新型儲能産業鍊條,力争到2025年,全市擁有百億級新型儲能及相關材料、設備制造企業10家以上,産業營業收入達到1500億元以上;到2027年,全市新型儲能産業營業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
搶灘布局打響新賽道“卡位戰”
珠海着力建設珠江口西岸儲能電池産業集聚區
抓項目、穩投資、拓市場、撐企業……珠海的“穩與進”,折射出的是整個嶺南大地的“時與勢”。
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強調,要突出制造業當家,堅持抓大産業、大平台、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把制造業這份厚實家當做優做強。
新型儲能産業正是廣東高度重視的“大産業”之一,也是轉型升級的重大機遇。今年3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7年,全省新型儲能産業營業收入達到1萬億元,裝機規模達到400萬千瓦,打造成廣東省“制造業當家”新的戰略性支柱産業。
簡單來說,儲能類似于一個大型“充電寶”,在用電低谷時“充電”、高峰時“放電”,起到“調節器”與“安全閥”的作用。“廣東是國内儲能電池産業發展最早、産業覆蓋最全、最成熟的地區,覆蓋了電池材料、設備、電芯、儲能變流器、儲能系統及電池回收利用等産業鍊各環節。”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如今,廣東省儲能電池出貨量全國領先,儲能變流器占全國4成市場份額,整體技術研發及裝備制造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在許多細分領域具有一定國際競争力。
一組電池、一條“锂鍊”,撬動産業蝶變。例如,佛山提出将新型儲能産業作為戰略性、支柱性産業進行培育發展,争取到2025年培育成為千億元級産業集群;廣州南沙先後落戶了融捷新能源、納諾新材料、巨灣技研、廣汽能源科技等優質項目;東莞發布了加快新型儲能産業高質量發展若幹措施,就企業引進和培育、産品研發和創新等7個領域提出20條鼓勵措施。
經曆近30年的電池産業積澱,惠州已成為國内産業鍊最完善、品類最齊全的産業集聚地。這裡聚集起億緯锂能、比亞迪電池、欣旺達、德賽電池等一批龍頭企業,逐漸形成新能源電池産業集群。面對萬億級“風口”,惠州正在發揮自身優勢,提升産業能級,新能源電池産業營收今年有望突破千億元。
可以說,珠三角多地“你追我趕”,競逐“新能源之都”“電池之都”。對珠海來說,機遇在前,挑戰不小。
珠海在發展新型儲能産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在此前省發布的《指導意見》中,就多次“點名”珠海,包括提出要以珠海為重點建設珠江口西岸儲能電池産業集聚區、锂電隔膜生産制造基地以及電解液專業園區。
數據顯示,2022年,珠海光伏和新型儲能産業實現産值502億元,同比增長81.8%;擁有規模以上企業72家,其中産值超億元企業達44家,包括全球最大的锂電池隔膜制造商——恩捷新材料、全球消費類聚合物軟包锂離子電池主要供應商之一的珠海冠宇電池、擁有業内領先的光伏電池制造技術的愛旭太陽能等頭部企業。此外,珠海在該領域還擁有“專精特新”企業逾20家、高新技術企業40家,早已悄然融入全球新能源的産業變革。
今年3月,全球首個浸沒式液冷儲能電站——南方電網梅州寶湖儲能電站正式投入運行。鮮為人知的是,這項全球首創技術,就是來自珠海一家民營企業——珠海科創儲能科技有限公司。
深耕锂電領域20餘年的珠海冠宇,加快了參與儲能項目攻關的步伐。前不久,注冊資本2億元的廣東新型儲能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該公司正是由珠海冠宇與南網科技、億緯锂能、東陽光等共同投資設立。
“在新型儲能産業版圖上,珠海緊盯産業技術前沿,通過全鍊條布局,正在逐步成為具有較強區域競争優勢的城市之一。”珠海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人告訴記者。
流程再造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珠海吸引企業“用腳投票”集聚紮根
千帆競發,百舸争流。逐浪時代前沿的創新風潮已浩蕩成勢。一批龍頭企業的落戶為珠海新型儲能産業補鍊強鍊增添了重要拼圖塊。
海博思創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具備儲能電站開發、設計、集成、運營等整體能力,近3年新增儲能系統投運裝機量排名全國第一。“珠海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擁有獨特的區位和政策優勢。通過與華發集團的戰略合作,海博思創将在珠海實現儲能産業鍊的垂直一體化布局,拓展在華南區域的影響力,為珠海打造新型儲能産業高地貢獻力量。”海博思創董事長、總經理張劍輝表示。
沒有空間,再強的區位優勢也無法凸顯,再好的産業資源也無法落地。過去,珠海與很多大項目擦肩而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連片工業用地,這就是所謂的“工業不連片、供地不保障”。
去年以來,珠海大規模啟動建設低租金、高标準、規模化、配套全、運營優的5.0産業發展空間。富山工業城、三溪科創小鎮、平沙電子電器産業園、珠海西站電子信息産業園、大灣區智造産業園……一年來,一座座5.0産業新空間漸次崛起。
作為落戶富山工業城的首批智能制造企業之一,由科學家和行業精英組成創業團隊的緯景儲能科技有限公司同樣是新型儲能技術領域的頭部企業。“珠海擁有優良的營商環境和完備的項目基礎,包括租金優惠、标準廠房、靠前服務、高效運營等軟硬件實力兼具,讓我們實現‘拎包入住’,既為企業落地鋪平了前期道路,又解決了後期運營之憂。”緯景儲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智造官劉雷表示。
全面實施政府流程再造,着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優先保障重大項目用地、用能、資金等要素需求,成為珠海吸引愈來愈多企業集聚紮根、“用腳投票”的重要原因。
就在今年4月,珠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黃志豪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構建新型儲能産業體系暨5.0産業新空間建設招商工作,強調珠海要力争全年工業投資邁上千億元台階、新增千家科技企業,全面構建珠海制造業當家、推動珠海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新格局。
從搶抓當前綠色低碳産業爆發式、裂變式增長的風口機遇,全面構建新型儲能産業鍊條到加快推進5.0産業新空間建設工作,打好熟地整備等提前量,迅速招引具有創新性成長性企業入駐……珠海謀産業促發展的方向越來越明确、思路越來越清晰、打法越來越精準。
産業風口就是招商風口。前不久,第11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在北京舉辦,珠海高新區不僅有10家企業攜“拳頭産品”和解決方案亮相大會,積極“走出去”展示推介,還派出15名招商人員積極主動分赴各個展館及企業展台,“靶向”發力精準招商。
珠海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我市正瞄準前沿技術及産業鍊核心環節,繪制新型儲能産業招商圖譜,開展産業鍊招商,推動一批新型儲能産業立柱項目“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産”。據了解,目前全市新型儲能産業重點項目庫在庫項目就達到67個,計劃投資總額近1300億元。
與此同時,我市将在科技創新與場景應用上打出“組合拳”——
一方面是加快建設新型儲能專業智庫和交流平台,積極籌建珠海市新型儲能産業研究院、曜靈碳中和研究院、華發光伏新能源研究院等高水平智庫機構,開展先進材料、關鍵技術、制造設備的技術研發和攻關,為産業發展提供專業支撐;
另一方面,積極拓展“新能源+儲能”應用,發揮我市5.0産業新空間載體優勢,實施“光伏+儲能”一體化應用工程,通過規模化應用吸引更大的投資。
◆專家訪談>>>
珠海市民營經濟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梅耀敏:
加快探索鍊主企業牽頭合作模式
“随着多個城市在新能源産業細分領域漸成規模,國内市場競争壓力逐漸凸顯,我市亟需整合現有優勢,在細分領域中另辟蹊徑,才能搶占新能源産業發展制高點。”珠海市民營經濟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梅耀敏建議,要加快探索鍊主企業牽頭合作模式,完善全球招商網絡建設:
一是建立鍊主企業認定機制,支持鍊主企業牽頭建立産業鍊合作,參與引進配套企業項目前置規劃,在規劃過程中即敲定産業鍊上下遊合作關系,實現重大項目與配套項目同步實施,建成後既有市場又有利潤,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
二是立足5.0産業新空間載體優勢,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緊扣本地存量企業産業配套需求精準招商,形成“引進一個、帶動一批”的乘數效應,逐步補齊産業鍊,促進新能源産業細分領域上下遊企業快速聚集;
三是完善全球招商網絡建設,激發招商網絡工作主動性。進一步完善海外招商工作網絡體系,發揮政府駐外辦事機構、商會組織以及市内大企業在外分支機構的作用,構建全覆蓋的國内外招商網絡,并通過政策引導和貢獻獎勵等方式,進一步激發全球招商網絡工作主動性。
◆相關新聞>>>
鬥門區構建四大園區發展格局
新型儲能産業成為發力點
初夏時節,萬物競長。
空中鳥瞰,在富山工業城二圍北片區“主戰場”,這片由江灣湧、沙龍湧、崖門水道、高欄港等四條奔湧水道圍成的區域,建設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位于富山工業城的緯景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由大橫琴集團通過産業投資方式引進,迎來了儲能發力新階段。“廠房預計今年7月份竣工,我們将推動項目盡快投産。”該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作為專注于新型儲能電池智能制造的高科技企業,緯景儲能将在富山工業城5.0産業新空間建設年産6GWh鋅鐵液流電池項目,着力打造先進液流儲電裝置及系統的智能智造中心、超G工廠,建成後将是國内首個吉瓦級别的工廠。該項目廠房使用面積18.52萬平方米,将全面實現生産流程數字化和智能化,成為完全自動化的“黑燈工廠”。
今年鬥門區政府工作報告明确,推動富山工業園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當家”的示範園區。緯景儲能項目将形成龍頭效應,吸引上下遊産業不斷入駐,實現富山工業城“形成配置完善的高端産業生态圈”目标。
在新青科技工業園,珠海冠宇消費類軟包聚合物锂電池新青南擴項目迎來了新進展。據介紹,該項目計劃投資約60億元,總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分兩期建設。目前,該項目一期已完工;二期目前已完成主體建設,正在開展裝修工程,計劃年内投産。
新青南擴項目将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讓紮根鬥門16年的珠海冠宇如虎添翼。在聚合物軟包電池消費類領域,珠海冠宇已經連續3年市場占有率穩居全球第二。
“在新能源領域,我們還是一個新手。”珠海冠宇董事長徐延銘謙虛地表示,接下來,冠宇電池将逐步拓展動力類锂離子電池産品種類,提升在動力類锂離子電池的市場競争力,力争在5年之内邁上一個新台階。
緯景儲能的蓄力待發,冠宇電池的增資擴産,成為鬥門區構建新型儲能産業的生動實踐。多年來,鬥門區長遠謀劃、紮實推進,着力構建以富山工業園、新青科技工業園、鬥門智能制造經濟開發區等為重點的四大園區發展格局,新型儲能産業成為主要發力點之一,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名詞解釋>>>
新型儲能
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電力為主要輸出形式的各類儲能技術,包含锂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新型儲能建設周期短、選址簡單靈活、調節能力強,與新能源開發消納的匹配性較好,優勢逐漸凸顯,加快推進先進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勢在必行。
近年來,我國新型儲能行業在技術裝備研發、示範項目建設、商業模式探索、政策體系構建等方面取得進展,市場應用規模穩步擴大。2022年,廣東省新型儲能産業營業收入約1500億元,裝機規模達到71萬千瓦。
(本文刊于2023年5月19日《珠海特區報》)